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通用12篇)

观后感 0 26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1篇

古人说:“吃饭靠‘两平’,一靠_的好政策,二靠袁隆平的好种子”。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以前也略知一二,但并不了解,这次,自从学校组织观看《袁隆平》电影后,我加深了对他的印象。

袁隆平虽然貌不惊人,语不出众,可以说是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那是什么让他坚持着,培养出杂交水稻?是什么人呢?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是他那执着的、坚韧的心态,让他坚持了下来,是他那热爱科学、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精神,让他永远停留我们心中。

我崇敬袁隆平总共有三个理由:其一,他热爱大自然,不刻板,那时候,搞科学研究的人都在办公室里工作,虽然整天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搞懂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简直就是书呆子。而袁隆平则相反,他亲近自然,喜欢观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方式,这也是让他人生成功的一大步。

其次,他不屈服。当_冲进他家,砸烂他的稻子,要批判他的时候,他还喊着:“打倒袁隆平!”这不代表他无能,他软弱,只是他保护家,让他继续研究水稻的做法。这又让他成功了一步。

再次,便是他热爱人民,关爱家人。他爱妻子,不让妻子受到伤害,不让她受苦。他爱人民,为了人民,他努力研究,想要造福人类。也正是妻子的支持,百姓的关心,让他扑在书桌前研究,这也是他成功的动力!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伟大,不平凡的奉献,袁隆平爷爷是个耕耘者,一个真正的耕耘者!

看了这部影片,我也懂得了要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每一粒粮食都是用劳动人民的血汗换来的呀!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2篇

5月22日袁隆平老人不幸离世,各大媒体平台迅速发布消息,满屏的悼念与不舍,很多人甚至冒雨前去现场和他的遗体进行最后的告别。建国70多年来,能获得人们如此悼念的人屈指可数,他在人们心中可谓重于泰山。

小的时候,听父亲讲,村里有个家境贫穷的单身汉,某日去邻居家串门,正好赶上邻居家蒸黏豆包。邻居象征性地客气一下,留他一起吃饭,单身汉可倒好,半点都不客气,一口气吃了人家30多个黏豆包,撑得直翻白眼!当时我还无法理解,成年人怎么能掌握不好自己的饭量,单纯地认为他是占便宜没够。直到后来,看完电影《活着》,那里面有个大夫被饿得连路都走不了。福贵为了让他救自己女儿,把馒头拿给他吃,老大夫看到食物疯狂地往嘴里塞,后来也是噎得翻白眼。饥饿是对人类灵魂的拷问,挨饿的岁月里没有人不对食物充满敬畏之心。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是可想而知的。袁隆平通过九年的探索和实验,终于在1995年,取得两系法杂交水稻的成功,这个品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而且米质较好。杂交水稻的推广,大大地提升了中国的粮食产量,切实地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在中国大地上,不乏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但人们依旧对袁老爱戴有加,也主要是因为民以食为天,食是命之源。

袁隆平从第一次邂逅“杂交水稻”开始,就一直致力于对水稻的培育和改良。在这条道路上他执着前行,经历过困难,遇到过失败,但他都一次次地挺了过来。带领团队屡破超级水稻的单产世界纪录,从单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再到1149公斤,他和他的团队就是这样,为解决水稻的高产、高质在不断地突破自我。

“杂交水稻”这项技术早已获得国际上的认可,这项技术让世界知道中国有个的袁隆平,袁隆平也将这项技术进行积极的推广,让研究出来的好水稻能长在需要它的地方。如今杂交水稻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00万公顷,让千百万人成为受益者。

袁隆平不仅关注水稻种苗的培养,更关注对农科人才的培养,迄今为止他已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超14000名杂交水稻方面的专业人才。人才就是传播的火种,可以照亮未来更广阔的天地。

坚持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看袁老的一生,我们不得不说他做到了,并且做得很好。

曾经看过一段视频,鲁豫说自己很想采访袁老,但几次邀约采访都被袁老委婉拒绝。还好有一个机会她和袁老在节目中同台,鲁豫当面邀请,最后才有了与袁老访谈的一期节目。

袁老是一个只想低调地做自己的人。信息化时代,各大主流媒体都很想宣传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但是袁隆平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自己的事业上,很少出现在镜头面前。

在采访中,鲁豫问他,都认识哪些当红明星,袁老表示自己认识得很少。一天只有24小时,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他把心思都都放在工作上,自然就没有时间关注其它的事情。任何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往无前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谈到财富的话题,袁老说自己是一个精神上的富翁,研究成果能给人类带来超过一千多亿的收入,可是自己每个月才挣6000多元的工资。生活中总有那样一类人,像黄牛一样在自己生活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的一生。

为人民带来福祉的人,会被人民永远纪念爱戴,但那个低调做人,努力做事的人更值得我们学习和崇拜。

读《袁隆平的故事》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他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今天的良田美景,赏心乐事,都离不开那些曾经为改善我们生活付出过辛勤汗水的人。饮水不忘挖井人,袁隆平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扎根在中国万千百姓心中,被人民深切怀念!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3篇

如果你问我:“中国人都能吃饱饭吗?”我会骄傲地点头回答:“那当然了!因为有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今天老师安排我们看了一部电影——《袁隆平》。

电影主要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看《袁隆平》时,我又联想到了现在的自己,我们现在的生活可比袁隆平他们以前的生活好得多。袁隆平不仅十分认真,还很谦虚。他对我们付出了很多,他被人们评为“杂交水稻之父”。先后研究出了许多水稻,他真是一代伟人。

袁爷爷的梦想,就是为天下苍生研究出高产粮食,让人类不再被饥饿折磨。小时候的他,就很喜欢与大自然接触,喜欢大树、喜欢花朵、小草。如他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抱着满怀对大自然的热情工作。

袁隆平虽不是什么神秘人物,但他也是我们生活中的英雄,是我永远忘不了的大英雄,他让我们吃得饱饭,不会挨饿,我要感谢您!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4篇

2021年5月22日这一天注定会在浓墨重彩的历史上留下印记,“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长沙逝世。

最近看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让我看到那个时代青年人鲜活的样子,为了一个梦想,让我们这代人看到何为抱负,何为责任,何为胸怀,何为担当,就像弹幕写的那般,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晒热血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太平盛世,而袁隆平院士的“造福世界人民是我的毕生愿望之一”的情怀,让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了,甚至让如非洲一些国家的民众也能吃上饭。

《袁隆平的故事》完整记录了袁隆平院士的传奇一生,让我们真正了解袁老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袁老生于1930年,当时,新中国尚未成立,战火纷飞,年少的他与家人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也让他奠定了自己农业报国的种子。

在大学期间,经常埋头于图书馆,阅读英语和俄文书籍,对世界知名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而且在这本书中,还让我们知晓袁老的嗓子不错,而且小提琴也拉得很不错,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从重庆行程1000余公里到达安江农校,开始了长达19个春秋的教学生涯,在带学生去农村支援春耕和双抢的日子里,才知道稻谷的亩产量不过150公斤远远低于美国当时的亩产量350公斤,他内心某出一个念头,要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人类自诞生以来就要面临的生存问题。

后来,接触了“无性杂交”,1966年,发表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开了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序幕,从此在这条道路上执着地前行着,虽然经历了重重的的困难和失败,但是他带领着团队屡败屡战,到2019年初,超级稻计划的五期目标已经全部完成,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1530。76公斤,一串串数字增长的背后,是袁老这位科学家对梦想的执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也让我们看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担当。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30多个春秋的南来北往,袁隆平在研制杂交水稻的征途中,行程何止八千里路!他所遭受的磨难,与他取得的成就比起来,只不过是征程上的些许“尘”与“土”罢了。

这本《袁隆平的故事》,值得每一位华夏子女特别是青少年们读一读,这不只是袁老的故事,也是一代青年的故事,也是关于梦想的故事,虽然袁老已逝去,但是他拓荒人的精神,将会继续传承为一代又一代让提供前行的力量。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5篇

今天,我去了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名字叫做《袁隆平》。

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袁隆平为了使地球上的人们不在饥饿,决定研制杂交水稻,在研制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他毫不放弃。最终,杂交水稻被研制成功了。

袁隆平的成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更不是坐在电脑前面,按一下鼠标的。现在想发明东西的人,还有多少人拥有袁隆平这种勤劳的精神呢?

袁隆平性格坚韧、干劲,一次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他的信心,反而使他更有动力。在逆境中他还常开玩笑,他痴心地总是想着研制杂交水稻成功,就算没有人支持,他也不会轻易放弃,还是一样有干劲!

袁隆平曾经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多么值得我们崇拜!他“甘于奉献”的精神,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在电影里,袁隆平在课堂上推崇了孟德尔和苏格拉底,否定了米秋林和李本身,这种做法令到了领导的批判。他们的批判,让我感到可恶!他们没有想到: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刘老师等人更令我感到憎恶,他们不但无能,而且还阻止别人的事业,阻碍别人的发展。还有一些_,趁袁隆平不在的时候把他培养的稻苗全给砸了。这些自私自利的小人,天才应该都是给这些小人给扼杀的,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耻辱!

九十后的我们,是不是开始“做袁隆平”了。有许多已经开始努力了,难道我们还想袖手旁观?行动起来,为我们的祖国作出贡献吧!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6篇

前几天,我看了《袁隆平》这部电影,当我走出电影院时,我热血沸腾,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电影主要讲:袁隆平爷爷是一位只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坚持不懈、吃苦耐劳、不畏艰辛、意志坚强、奋斗终身、的人。以前的水稻产量很低,可是在袁隆平爷爷的不懈努力下,反复地研究和实验,终于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了百分之七十,解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了“水稻之父”,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袁隆平爷爷在工作中的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所要具备的,这使我深有感触。昨天,我在楼下学玩滑板,我刚站上去,妈妈还没来得及扶我,我就先摔了个四脚朝天。我连忙站起来,拍拍屁股上得尘土,说:“什么破玩意儿呀?还没等我站上去就给我送了个礼!”我赌气地说:“不学了,不学了!”妈妈看着我要打退堂鼓了,便用激将法说:“以前你总是缠着要我给你买滑板,现在给你买了,可你又不敢学。嘿——我还是把它送给别人算了!反正留着也没用!”听了妈妈的话,我的勇气一下子就提上来了,我想: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令人尊敬和爱戴的科学家。他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他几十年来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巨大贡献。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解决全球百分之六十人口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的贡献旷古烁今,“杂交水稻之父”名副其实。

治学态度影响深远。袁隆平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大学生,饱受困难挫折,阅尽人间沧桑。无论境遇如何,他的身上始终流淌着家国天下的热血,青春年华挥洒在田间地头,须眉皓然仍然孜孜不倦于攀爬超级杂交稻的巅峰。一路走来,袁隆平的科研不乏质疑、失败、挫折,他始终保持埋头苦干、不畏艰苦的科研基本功,闯出一片新天地。他那句“哪有搞科学研究不失败的呢”,一直鼓舞着无数科学家博弈科学的竞场;他那句“做科研不要怕冷嘲热讽,不要怕别人说你标新立异”,一直激励着年轻学子勇闯创新的殿堂。

高尚情操受人敬仰。袁隆平的人生原则是淡泊名利、踏实做人。他无数次拒绝了来自国外的高薪聘请,因为他知道他和杂交水稻的根都在中国。功名之下不忘初心,他始终铭记投身科学研究的激情与梦想,始终铭记把杂交水稻不断带向更高境界的不渝追求。对待成就,他极富人情味,常怀感恩心,把杂交水稻的功劳归功党和人民。生活中,他既不追逐时尚的消费观,也不把个人的财富看成是负担,曾因为多看了几眼豪车上新闻,却依然选择普通的车子下试验田。“如果老想着享受,哪有心思搞科研呢?”这就是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袁隆平的卓越人生,就像他最热爱的种子一样,深埋在后人心间,令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使命。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两个梦依然任重道远,但有“杂交水稻之父”的故事相伴,将激励更多的人为科技兴国而战,未来可期。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7篇

这个星期五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老师的陪伴下,观看了电影《袁隆平》,影片使我受益匪浅。

电影主要讲了袁隆平爷爷从30岁到60岁之间的故事。他为了解决人类温饱问题,从普通的农业教育者,通过实验、经过不懈努力,饱经风霜后,研制出了高产的杂交水稻。

影片中,瘦小的袁爷爷说:“我不在稻田里,就是在家里,我不在稻田也不在家里,那我就在去稻田的路上。”他为了研究高产量稻子,付出毕生心血,我开始愧疚。

现在的生活就像在蜜罐子里,总觉得什么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理想不需要努力拼搏就能成功一般。我们总在浪费粮食、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岂不知当下的衣食无忧都是袁爷爷他们一辈的劳动成果,我们自己对社会、对祖国又有什么贡献呢?

现今,袁隆平爷爷已成为国人敬仰、举世瞩目的伟大科学家。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这财富不只是高产粮食,还有“袁隆平精神”。

我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深刻反省自己,不浪费一粒米,不浪费一颗粮。我们不能满足现状,要向袁爷爷一样,为了理想,积极努力学习,不去轻言放弃,坚持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8篇

2021年5月22日,91岁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离开了我们。好像上一秒袁爷爷还在人民大会堂领取“共和国勋章”,还在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噩耗袭来,九州万里同悲戚。不满足于教科书的简介,半个月后我拿到了这本《袁隆平的故事》,再来回顾袁老伟岸的一生。

禾下乘凉梦

抖音里的袁爷爷是俏皮可爱的,我以为那是历经世事后的调侃,原来袁隆平先生一直都是那个率真的孩子。

小时候的袁隆平喜欢听母亲讲故事,那些古今中外的传统故事给他的梦想种下了种子。初中时,有一次数学课老师讲到“有理数”,“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

袁隆平不明白向老师提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老师也被他问蒙了,只好说“同学们刚刚学习代数,只要牢牢记住这条运算法则,按照这条法则运算就行了。”

老师虽然没有给出答案,但“学贵知疑”的袁隆平却一直想着刨根问底。50多年后,在领取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前夕,袁隆平与另一位获奖者吴文俊一见如故。笑着问道,数学是科学之母,我初中时问老师为什么“负负得正”,直到今天还是不明白。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中袁隆平培育出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穗子、穗稻比扫帚还长,梦里的袁隆平就在稻穗下乘凉。

拓荒人精神 薪火相传

学农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搞科研更是不容易,二十世纪的中国,农村的耕作方式还比较原始,稻谷的亩产量不过150公斤,而美国的玉米亩产量已经达到了350公斤。农民辛苦耕作一年却仍旧填不饱肚子,“以粮为纲”,学农的袁隆平决定向水稻发起挑战。

经历过_,有过质疑,有过反对,经历过无数个日夜的钻研攻克,那些在试验田里耕作的岁月,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才有了我国杂交水稻的领先。饮水而思源,在科技兴国的今天,在稻田默默耕种钻研的身影,正是拓荒人精神的体现。

从湖南到海南,三十多年来,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为了抢时间,冬天到海南培育一季水稻,次年四月返回湖南再育两季。那时候,从安江到海南,要到桂林乘火车到湛江,再转汽车到濂江,再换成渡船到海口,然后转车到三亚,单程需要7天。那时候转车难,买票难,往往经常要凌晨到车展买票,熬过一夜夜天黑到天明。

三亚的夜晚除了凉爽的海风,还有无数蚊虫,水稻成熟的时候,还要防止田鼠偷吃,30多年,袁隆平和他的助理们就是这样一天天熬过来的。

人民吃饱了,日子过好了,可袁老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向着更高的产量冲刺,九十高龄的袁隆平依然走在试验田中。中国人吃好了,世界还有很多需要他的地方,袁隆平也将“东方魔稻”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给世界人民带去希望。

社会变化快了,心也浮躁了,在这个娱乐丰富的今天,除了“内卷”和“躺平”,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辈的钻研和执着。一粒粮可以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而一个人也可以为国家赢得荣誉和尊严,《袁隆平的故事》,是“国士无双”的真实写照。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9篇

2021年5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长歌当哭,送别袁老! 在这时,为了怀念袁老,了解他的生平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可能他们只知道袁老是一名研究水稻研究了一辈子的爷爷,但是对于他的具体生平及所做的贡献并不是非常了解。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1930年,幼年时候的他有两大特点,一是游泳厉害,二是爱问问题。虽然小时候的他瘦小又笨拙,但是在骨子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这种精神与他毕生执着于水稻杂交事业是分不开的。1949年,袁隆平先生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选择了听上去稍显土气的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后他去到湖南安江农校开始了教学生涯,在带领学生到农村学习的过程中,他了解到农民的吃饭问题,尤其是60年代挨饿的时期,农民们对大米的需求总是得不到满足。于是他开始带领学生通过“三系”的步骤实现水稻增产目标。即“首先利用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性,进而培养出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

为了培育出水稻实验品,袁隆平及弟子李必湖和尹华奇不辞辛苦像农民一样忙碌在田间地头,然而在_时期却发生了“五一八毁禾案”,之后袁隆平先生又被扣上“科研骗子”的帽子。但是尽管经历了重重阻碍,他们仍然在1970年成功实现了不育系和保持系两个步骤,1973年又找到了恢复系,“三系”配套宣告成功!1975年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种并成功实现增产!从1976年到1987年,中国杂交水稻累计增产1亿吨以上,每年增产的稻谷可养活6000多万人。在这之后袁隆平先生并未停止脚步,一直在向着更高更远的水稻增产之路进发,1997年更是提出了“超级水稻”的概念。在2019年袁隆平先生获得“共和国勋章”这一年,他还给自己定下了向亩产1200公斤冲刺的目标! 2021年3月,袁老摔倒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从此缠绵病榻,一卧不起。但是纵然是在病危之际,他每天都挂念着水稻,询问天气情况。水稻这件事就这样成了袁老干了一辈子、关心了一辈子的事。 回望袁老生平,怀疑精神与执着的品性仿佛善良的星星一般照耀着他的一生,这也是我们作为后辈所必须学习的。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10篇

今天我观看了《袁隆平》电影,袁隆平的事迹让我大受感动!

怀揣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在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努力下,中国人实现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逐梦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每一位奋斗者当学习袁老,自觉涵养家国情怀,将自己的发展融入时代需要中,将坚定理想融入爱国奋斗中,为人民勇涉险滩,为人民勇挑重担。在挑战中磨砺心志、在探索中增强本领,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百般历练担大任,成为让人民生活幸福的“国之大者”。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状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挥洒一腔热血。

“高产、再高产、更高产、超高产!”对水稻产量的追求是袁老一生的追求。袁老曾说自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袁老奋斗不止。吾辈当学袁老,不断求索、不断突破、勇攀高峰,将自己的知识与本领发挥出最大价值。唯物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同理,如若我们每个坚守岗位的人都能像袁老一样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那各行各业都能百花齐放,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民族也会更加兴旺发达。

袁老是身价千亿的“农民”,是我们的“国宝”。他将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带到世界其他国家,让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无数的国际国内奖项是他汗水的印证,“杂交水稻之父”是他名副其实的美誉。名满天下时,他仍穿35元的普通衬衣,吃简单的粗粮,做不要钱的平民运动。“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我们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接班人,敬仰之余当见贤思齐,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对待自己的名利得失,时时牢记宗旨,处处以身作则,用袁老的崇高精神激励自己,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巨星陨落,但他的杂交水稻永远惠泽众生,他的崇高品质还熠熠生辉。我们当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汲取袁老的精神力量,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奋勇前行。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11篇

这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同学一起去阶梯教室观看《袁隆平》这部电视,看完这部电视,大家都深有感触。

片子主要讲了袁隆平在早稻常规品种实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一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而无杂的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的.课堂上来。之后,他在稻田里找到了株“天然雄性不育株”从那时算起,袁隆平和助手整整花了6年时间,却仍没有达到他想要看到的成果,但他毫不气馁,吸取了这6年以来的教训,终于达到了他想要的成果。

看了这部片子,我想到了我自己;有一次,我做了很多作业,碰到了一道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难的题目,我就去请教爸爸,不多考虑什么,但等爸爸做出来题目之后,我才发现这道题是多么的简单。以后我一定会多思考再请教。

袁隆平坚持不懈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上,我会学习他,做一名和他一样的人。

袁隆平观后感一百字 第12篇

是什么让袁老对稻田如此眷恋?在书中我们能详细了解到,这是大的情怀与梦,“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中,年轻的志愿军战士在异国他乡的坑道里,唱起《我的祖国》。稻浪飘香,承载着人们对家乡的思恋,对温暖的念想,对和平的向往。那一年,26岁的袁隆平开始了农学试验。不久后,他的研究从红薯育种转向水稻育种。这一转身,改变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生存境遇。

袁老曾在心中种下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这是在其科研领域的宏愿;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这是其心怀国之大、心怀世界人类的伟大。在袁老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他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

袁老曾在一次开学典礼上寄语大学新生,“你们正值如花的年龄,也正是充满梦想的时候。但是,仅仅停留于做梦是不够的,我希望你们要树立理想,并努力为实现理想而奋斗。”这句话更是敲响了无数我辈中国青年人之心。我辈青年身处大千世界、见识五彩斑斓,但总是能被袁老人格中的“真”所击中,真如少年这最朴素的力量却无穷。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一个在当时看来遥不可及的梦,让袁隆平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同饥饿斗争的历史。挨饿,曾是最深最痛的民族记忆。新中国成立前,少年袁隆平,因路遇饿殍,而立志学农。在获得“共和国勋章”之日,他依旧内心挂念试验田里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袁老行动不便后,湖南省农科院在他的住宅旁开辟出一块试验田,他在家里就能看见水稻。当双脚无法再踏入稻田中时,他的心,仍时刻扎在广袤田野里。

我被媒体对他的这段评论而深深感动:他倔强,在千百次的失败中依然坚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战胜饥饿;他坦诚,功成名就后,面对测产失败全无包袱,“跌跤就跌跤,再爬起来就是了”;他幽默,步入鲐背之年,总是自称“90后”,笑言要和青年研究者比比脑瓜子;他活跃,过了80岁,还能在气排球比赛中打满全场,而且担任主攻手;他浪漫,工作至深夜,会心血来潮拉着夫人的手奔到河边,跃入水里畅游。

袁隆平毕生的梦,就是消除饥饿。正如2004年《感动中国》给他的颁奖词中所说的:“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袁老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袁老在人间播种子,在天上洒甘霖,袁老种下的稻田梦,未来由我们一杯杯青年继续来实现,感谢您为祖国做出的贡献! 一缕米香,一阵稻浪,一亩禾田。致敬袁老!当群星闪耀时,您是那夜空中闪亮的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