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实用6篇)

观后感 0 26

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 第1篇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集中反映了自1945年_胜利国共两党重庆谈判,一直到新中国_的召开五年间的风云变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建国大业》充分利用了电影手法将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现,增强了影片的历史真实感。如李公朴被害是通过闻一多演讲来展示,闻一多及后来上海的13名知名民主人士被害则以画面来展现。又如用写意的战争场面来烘托建国的艰辛。同时,以大量的镜头展现_、民主人士为建国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也是空前的。如展现了敌机轰炸西柏坡某住处未爆炸的炸弹这一细节,给人以惊心动魄的历史真实感。

影片的`重点,是国共两党的实力如何从势均力敌、针锋相对,到最后_技高一筹,三大战役的决定性胜利让历史的天平终于倾向在_一边,中国的历史从此改变了前进的方向。_得天下,一是得民心,二是得人才。从《建国大业》一片来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基调始终灌注整部影片,当时的不少人才都倒向了_阵营。相比之下,另一阵营的_,派系纷争内耗,_独揽,自挖墙脚,众亲叛离,诸如_、白崇禧等经世之才的一度无奈落寂,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内外战争不断,人民出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曾经一度辉煌耀眼的东方,燃起的是熊熊的战火,滚滚的狼烟。

看着电影,想着历史,心中无限感慨。我们的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珍惜,因为这是用鲜血换来的。祝我们伟大的祖国60岁生日快乐!祖国,我爱你!

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 第2篇

放映厅内的灯光缓慢却有些突然地亮了,影片已经结束,我有些激动,想要但羞于举起双手鼓掌,最终在片尾曲中听见零稀的掌声,响应了这份心情。为自己感到遗憾。

在影片的前半,我还难以接受其过于片断化的叙事,有些不合时宜的插入曲,乃至客串角色的小煽情。我数次察看手表,以为将近尾声,却发现余有长得让人不知道接下来还能讲什么的时间。现在,我也不好说她是否把握了历史剧与众星联袂,这两个课题间的平衡。

然而这究竟是不能以寻常电影的标准来判断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超越了形式本身,通过历史画面领我们感受老一辈贤达在建设新中国过程中挥洒的汗水、做出的牺牲。因为是60华诞的献礼,所以她是昂扬的;因为是对历史的回顾,所以她又是沉静的:如何有了现在,如何开拓未来。友人对我说:“爱国的心人人都有,只是有时不便直白地表达出来,而激发这情感,总得有个契机。”因而我想,爱国是热血,也是内敛。前者,忆及闻一多先生悼念李公朴烈士的最后的演说;关于后者,脑海中满是大家三个月来训练的场景。

“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在得知媒体评点的国庆看点中没有背景方阵时,我有些不满。但是转念一想这便是用行动证实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而光环是虚妄的。那天看晚会的转播,注意到当中对反应速率要求更高的“光立方”表演后,觉得自己真是轻松。虽说称不上艰苦,每一位同学、老师、家长都为之努力的训练——很了不起。

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 第3篇

象我这般岁数的人,可能都很久没有进过电影院看电影了,算起来,上次进电影院看,还是在98年看的《泰袒尼克》。弹指十一年过去了,这不,快国庆了,听说这部《建国大业》拍的特别好,就邀了几个人,嘿,这票还真贵,10个人花了我800元。

“五星级”的星美影院的音响,灯光,舒适效果还真是没说的,真的很好。但坐在这里,看到这个小厅里就坐了我们十个人,还真怀念小时侯五六百个人同坐在一个大电影院的感觉。

好了,言归正传。有句话叫做希望越大,失望越大。真的,看了,这片子,觉得我这800元花的有些不值。

首先,说说演员,我特别遗憾的感到_这个角色塑造的太差劲了,完全破坏了敬爱的_在我心里的光辉形象,_在我心里,一直是那么睿智,冷静,大度,干练,运筹帷幄,决策千里。而这个“总理”,一会歇斯底里的大吼大叫,一会狂喜的无法自抑。虽然革命成功令人欣喜,但从事实来说,那应该是意料当中的'事,不至于象看足球赛意外进了个球一样激动吧。象个愣头青。那象领导着一个国家的总理?

明星太多,反而成了大杂烩,好象春节联欢晚会象,为了能让这些明星登场亮相,而拼凑的这么一盘菜。

比如“龚彭”你知道是谁,但我知道章子怡,许晴千娇百媚的卖着“露露”,嘟个小嘴,抛个媚眼,过了一会_出来以后,老庄之气,怎么看都是装很。所以,一看这电影,我就知道,这是假的。时代感太强的一堆人非要往历史里凑,怎么也不是个味,就好2许晴,在影电开播以前,有,而且这些人平时曝光率公很洒醋的叫了声,这不就是前面那个卖饮料的吗?这么一叫,我怎么也不觉的“_”有什么端庄之美了。

电影画面太“艺术”了,李宗仁和手下说话,镜头总是360度打转,我总是以为他们在旋转,根本听不清他们说什么

_和儿子_说话,旁边说什么,只感觉到他们象武侠电影里的大侠一样在进行着一场神秘的对话。总要那么一大片的鸽子飞来飞去,说实话,镜头感很美,但是和剧情好象不符,这又不是艺术片,非要那么美_和儿子_说话,旁边说什么,只感觉到他们象武侠电影里的大侠一样在进行着一场神秘的对话。总要那么一大片的鸽子飞来飞去,说实话,镜头感很美,但是和剧情好象不符,这又不是艺术片,非要那么美的镜头干什么。

以前类似的电影看过很多,比如很小的时候看过《西安事变》,《开国大典》,《_》等等,记得看开国大典的时候,我们全班同学都激动的流泪,在影院里欢呼,而这部电影,看完了,只有一点莫名其妙的遗憾,遗憾我花掉的800元,还不如吃一顿的好,哈哈

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 第4篇

[关键词] “高概念”电影;商业化潜力;国产大片

在电影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上,“高概念”电影模式对国内电影的冲击很大。高概念电影指具有视觉形象的吸引力、充分的市场商机、简明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陈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的电影。所谓“高概念”是指以美国好莱坞为典型代表的程式化的电影制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营销指导创意的电影生产方式及后续的市场运作。这类电影不仅明星名气高、视听效果好、电影投资高,而且电影技术含量高,票房也高。为提高我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我国电影导演也一直致力于打造属于中国的“高概念”电影。因此,我国电影市场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制作、投资、营销和市场为卖点的“国产大片”。

一、明星效应

商业电影中一个重要的票房保障就是电影中明星的含金量,“能让银行放心贷款的明星”是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率很高的一个术语,含金量较高的明星能够带来超高的电影回报率,如果一部电影中的电影明星名气很大,那么这部电影就算成功了一半。电影明星的本质身份就是以拍电影为工作的公众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媒体捕捉,呈现给社会公众。正是因为这种社会影响力,所以他们是电影营销中的重中之重。在好莱坞电影投资中,银行甚至将电影明星的影响力作为是否提供贷款的参考因素,电影明星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电影票房的高低。曾经执导过很多惊悚悬疑片的著名导演希区柯克说过:“如果电影主人公的扮演者不是明星,那么电影就算是失败了,因为知名度较低的演员根本刺激不了观众的观影欲望。”以电影明星的明星效应作为电影生产、策划、销售和发行宣传点的美国电影属于“明星制”电影,明星制对电影票房有一定的保障作用。明星效应得益于大众对演员的关注度以及接受度,大众对某一明星的关注度越高,那么大众对和他相关的新闻就会越敏感。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关注度经济”的社会,国产大片的票房保障仍是“明星效应”,明星是电影宣传策略中重要的一环。

观众决定是否观看一部电影,首先会关注这部电影的男女主角是谁扮演的,扮演者的不同往往决定了观影人群的差别。所谓的“高概念”电影同样会注意演员的选择,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多地吸引各种类型的观众。因为各个明星所对应的粉丝类型是有区别的,所以,以“明星效应”为卖点的“高概念”电影在选择电影明星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电影明星的知名度,还要注重明星的年纪、气质类型、性别或者长相等,有的还要考虑明星的国籍,只有这些选择得当才能成就一部高票房的电影。就像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英雄》,如果没有李连杰、梁朝伟、章子怡等明星的加盟就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卧虎藏龙》中,国际武打动作女明星杨紫琼、国际影帝周润发,还有_和章子怡,再加上知名导演李安,超豪华的明星阵容,大大增加了电影的吸引力。

《十面埋伏》中的国际影后章子怡、中日混血明星金城武、香港影星刘德华的强强联合,在电影市场引发了强烈震撼。电影《建党伟业》的巨大成功离不开群星的加盟,这也说明“明星效应”能够带动电影的发展。这部电影中有100多位国内明星的亲情加盟,将“明星效应”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导演韩三平表示:“《建党伟业》是回忆的象征,以后观看影片,就会发现这部电影涵盖了这个时代顶级的明星艺术家们。”韩三平认为我国同样可以创作出好莱坞类型的电影大片,《建党伟业》的成功就说明在取得影片口碑的同时,也能获得票房的成功。当时有很多个国家想要上映这部电影,说明豪华的演员阵容十分具有吸引力,能够提高票房号召力。明星的加盟不仅能够提高电影的质量,还能够刺激观众观看电影的欲望。

影视界通用的选角规律是双明星组合,“明星效应”的影响力是非常持久的。超级巨星在票房方面的号召力被极力吹捧,片酬也是水涨船高,令人咋舌。在一部电影的制作费用中,有相当一部分则是演员片酬。

二、故事的重构与续写

变异性和保守性在艺术鉴赏中是比较常见的特质,主要表现为对电影的故事情节及场景是否另辟蹊径,是否有独到之处,以此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美国好莱坞创造出一整套制式化的电影生产线,虽然常用的主题不外乎爱情、亲情、勇气、冒险,但电影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尾,让观影人员认同电影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众所周知的故事是商业大片比较倾向选择的题材,看一部新电影的时候,似曾相识的感觉能在观众心中荡起层层涟漪。经典作品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如果翻拍,那么电影的关注度就有了一定的高度,对电影来说十分有利。现在的商业大片使用的制式、类型化的手法弱化了电影的故事性,电影仅仅是为了刺激观众欲望而制造出的产物。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电影中所营造出的世界也只是观众梦想中的世界,这也是电影存在的真正意义。

“换汤不换药”是目前的商业大片呈现出的一个走势:成龙的《神话》在故事情节上抄袭了《古今大战秦俑情》,《英雄》讲述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满城尽带黄金甲》被称为古代版的《雷雨》,《赵氏孤儿》被称为东方的《哈姆雷特》。这些电影故事题材的选择就占得了先机,成为吸引大量观众的焦点。

除了翻拍之外,电影的续集是“高概念”电影的另一个比较受欢迎的拍摄内容,当然这部电影必须在之前取得了很高的票房,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这样在续集拍摄之前就能够靠着第一部的人气为电影博关注、拉人气,能够对电影续集的票房产生积极的作用。《美国队长》《复仇者联盟》《生化危机》和《变形金刚》等都能够代表“高概念”续集的理念。2011年是好莱坞电影续集爆发的一年,《速度与激情》《蜘蛛侠》《功夫熊猫》和《变形金刚》等高票房的电影都制作了电影续集,甚至有些影片都不再仅仅是第二部了,就像《速度与激情》如今已经制作了7部,历时15年。看到了好莱坞电影的成功,国产电影也纷纷效仿好莱坞电影的“续集”模式,这是国产电影的一次伟大创新,代表我们的电影在国际舞台上又迈进了一大步。陈嘉上导演制作的《四大名捕》系列共计三部,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共计四部,还有就是《非诚勿扰》系列等,单从电影票房来分析,电影续集拍摄的性价比要高于新电影的拍摄。如果从电影制片方的角度考虑,电影续集能够在电影成功的基础上进行宣传,不仅拥有第一部的观众基础,在宣传电影的时候还能够节约大量的宣传费用,得到更多的资金回报。

三、视听奇观

电影是观众满足想象的一个存在。观众坐在一个密闭的空间内,前面唯一能看到就是一块电影屏幕,所以不管电影中展示的是什么画面,播放的是什么音乐,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大不相同,对我们来说是另一个世界,是一种“奇观”。现在“奇观”作为一种新的电影追求成为商业电影的撒手锏,不管是视觉上还是听觉上都在强烈刺激着观影人群,满足观众对刺激的追求与欲望。商业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带给观众刺激感,让他们能够被震撼到,因此,电影的重点正逐步从故事性过渡到视听体验。现在电影的画面呈现成为电影创作的重中之重,对故事性的重视程度要逊于电影视听方面的创作。著名的匈牙利电影理论家巴拉兹曾经说过:“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领域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电影就是其中一个新的分支。每天都有许多人选择看电影作为娱乐消遣,他们不需要大量的文字解释,只需要最简单的视听感觉冲击来完成对电影故事或者感情的理解。在电影中,文字代替不了画面来表达故事的内涵,文字在电影中发挥出的作用还不够完美。”所以说,电影是艺术领域中一门关于视听感觉的学科。电影本质上属于视听文化或者艺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视听元素,或者说视觉元素。因此,视觉形象的设计是电影制作中的重中之重。就比如好莱坞电影,每一部电影中的画面、服装、动作等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目前对国内电影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不仅要求电影的视听效果强烈,还要求电影的故事富有吸引力,只有满足这些要求的“高概念”电影才能刺激观众的观影欲望。精美的电影画面、逼真的动作设计以及罕见的生物无一不在刺激观众的视听感官。《十面埋伏》在电影画面的制作上十分突出,电影中一段竹林打斗的场面就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眼球。富有肃杀气息的一首《十面埋伏》营造出一幅征战沙场的画面。《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更是视听方面的顶级之作,电影开场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加上空灵的印度音乐,无意间营造出一个别开生面的场景;然后就是大海上的漂流,救生船外展示的雷雨交加的震撼画面刺激着人们的眼球;观众还可以在电影中看到各种新奇的海洋生物,不仅如此,还看到了夜空下大海和天空连成一线的画面,这样的场景让观众深深理解了何为“奇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场景的搭建,服饰的制作等都下了十足的功夫,但观众仿佛并不买账,这也说明单纯地追求视觉效果并不能得到观众的青睐。当年,陈凯歌为了拍摄《赵氏孤儿》,特意在浙江搭建了一座春秋战国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为了拍摄一部电影而搭建的影视城,这座影视城占地面积之大和建造工艺之精都令人咋舌。观众在一部商业电影中享受视听盛宴,体验感官上的刺激,获得了感官方面的满足。电影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收获更多的票房,要致力于形式的华丽、风格的夸张、主旨的新奇、画面的刺激,就像丹尼尔・贝尔说的那样:视觉观念是电影中的制胜王牌,画面和声音形成了电影美学,吸引着观众,尤其是画面的作用不容忽视。

四、结 语

在张艺谋导演的商业大片《英雄》上映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开始向好莱坞式的“高概念”电影方向进行创作,中国电影开始进入跨时代的“大片”岁月。紧接着出现的是陈凯歌导演的《无极》、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吴宇森导演的《赤壁》、冯小刚导演的《夜宴》、成龙主演的《神话》等商业大片,它们都属于“高概念”系列电影,具有十分突出的商业特点。

中国电影能够借鉴好莱坞“高概念”电影策略的好多方面,具有跨时代的市场意义。当然,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电影的商业回报,没有好的故事情节,即使有逼真的视觉效果,也会让电影观众失去兴趣,大量的快餐式大片会让观众觉得电影就是简单的故事、超级巨星加视觉冲击的组合。在这样同类型大片的冲击下,观众会期待与众不同的电影的出现,如果观众的愿望长期得不到满足,那么观众就不会再有看电影的欲望。在这个市场化营销的时代,电影院不能只提供一种类型的电影,还需要丰富电影的类型,满足各类观众的需要。不仅如此,还需要对电影的文化内涵提高重视,引起观众的思想共鸣,这样国产电影才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尹鸿,王晓丰.“高概念”商业电影模式初探[J].当代电影,2006(03).

[2] 杨舒.高概念时代与中国大陆高概念电影的发展[J].东岳论丛,2014(03).

[3] 曹怡平.以创新为敌――反思高概念电影的商业实践[J].电影艺术,2014(04).

[4] 王靖涵.由《一步之遥》看国产电影的“高概念”[J].电影文学,2015(02).

[5] 汪剑.基于真人秀大电影的“高概念”特性研究――以《爸爸去哪儿》大电影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0).

[6] 耿大乐,杨君顺.“高概念”电影的美学特征[J].电影文学,2008(23).

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 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电影;国家形象

从2001年到2003 年,我国音像制品的进出口金额之比从2∶1扩大到9∶1,并有继续扩大之势。[1]相对于中国电影每年几百部的产量,只有少数资金雄厚,导演演员阵容强大的电影能够走出去到海外营销、获奖、进入主流市场。这些电影聚集了中国电影有限人、财、力资源的大部分,但流于对传统和历史的粗浅把握,在叙事结构上支离破碎,在价值观上自说自话,没有形成统一有力的核心价值观,过于依赖视觉画面的表达方式削弱了感情的表达。中国大片是中国文化自我反抗奋起的微弱突破,构建国家形象上并未起到建树。

1中国大片的微弱突破

国际关系学家刘继南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是指其他国家(包括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2]而这个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规模效应,才能形成广泛的影响,才能形成传播主体所需要的舆论环境。电影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叙事手段,展现一个国家及其人民的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民族文化,从而影响人们对一个国家主体形象的认识。

美国著名批评家赛义德认为,帝国主义就是一个构建与维持帝国的过程和策略。所有的帝国主义离不开文化,文化扩张是一个帝国进行经济扩张的必然结果,也是其能够长久有效进行经济扩张的先决条件。因此,但是它的观众对此却乐意照单接受。美国被称为“王中王”的影视业与电视业,以及其所带动的录像带、录音带、音乐出版等方面的总收入高达600亿美元,占美国出口额的第一位,其中120亿是由影视业创造的。[3]用美国专栏作家约翰・热伊尔的话说:文化帝国主义通过电影宣扬衍生其信仰和行动的根基,直接触及文化的精髓。它实际上是魔鬼,却貌似城里来的好心人。[3]观众将美国电影等同于美国,等同于美国文化,虽然美国电影很多时候是在践踏本国和他国的文化,但是全世界的观众却欢迎美国的电影。影像贸易在给受众提供信息和娱乐的同时,直接服务于输出国的经济和政治发展,影响输入国的政治和社会政治框架。

中国加入WTO,其电影产业和西方规模化经营的电影业无法抗衡。中国近两年与西方国家相比,拍摄的电影在数量和影响力上有限,我国在入世后承诺每年将进口20部外国电影。当今在国际社会构建中国国家形象的主力是美国电影,而非中国电影。美国电影中对于中国人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已经淹没了中国电影自身的表述声音,逐渐成为全球标准。而美国电影中对于二者形象的构建,多是西方话语体系按照西方国家的利益和思维塑造的东方国家形象,多为负面,或者和中国的实际情况不符。

中国在构建国家形象方面,不仅需要改变西方人长期以来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误解,还需要与时俱进,塑造与我国日渐发展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相对等的中国形象,任重而道远。中国的电影人一直在积极的努力,从最开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大片,到后来的《霍元甲》、《夜宴》、《黄金甲》等,中国大片热热闹闹地宣传炒作、斩获票房并进军国际市场,在播出后饱受诟病,其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容乐观。

2中国大片构建什么样的国家形象

走向中国国际的大片,在主题选择、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台词画面等方面有着诸多的硬伤,其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上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主题匮乏混乱。东方文明有其固有的价值体系,有迥异于西方文明的内涵和亮点。好的电影在于讲了一个好的故事,展示了一个让人难忘的人物形象。目前的中国大片多事古装剧和武侠剧,题材大多取自中国历史,但是数千年灿烂的文明、价值观、审美等在电影里只蜕化成一层薄薄的古代服装,影像人物的语言或完全白话,或古今词汇、语法混杂,不伦不类;人物的行为举止脱离历史环境,和现在人没有什么区别;故事情节场景早已和历史脱离了关系,即使是反映历史也是尽情地展示文化痼疾,挖掘人性中的丑陋和不堪,涉及到情感都不忘表现离婚、三角恋等现代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各种历史符号本身的所指越来越模糊,电影单纯地借助历史复制历史,不但没有用严肃态度用现代艺术形式发掘和表现中国的传统历史和文化,反而随意解构、曲解历史和文化。中国电影大片要么倾向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扭曲、变态以迎合西方对于东方的期待和好奇,要么完全脱离或者抛弃传统文化,一味地表现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历史不论类,关于现代语焉不详。这样的电影主体题设置很难激起观众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正面想象。在外国观众的眼中,反而证明了他们对中国愚昧,落后,变态,扭曲的猜测。

二是片面追求视觉效果。德国哲学家西美尔曾说过:“当文化变得越来越精致,所有感官的敏锐性实际上反而被削弱了,相反的,人们此时却更加关注自身的好恶。”“总的来说,随着文化的发展,感官对于远距离事物的感受力越来越强,对自身周围的感受力却越来越弱……”[4]西美尔的观点告诉我们,在当代电影对于故事的讲述和情感的诉求,必须足以打动观众,引起其思索,才达到了其艺术的目的。近几年的大片无一例外地选择美轮美奂的豪华画面作为其市场主要卖点。注重画面的表现形式固然没错,视觉语言本来就是电影重要表现方式,但是中国今年来的大片都过分倚重于视觉画面,反而造成了电影故事和情感的缺失。

三是叙事结构支离破碎。故事本身传递人的生存状态,人的思维方式,进而表现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了故事结构,才能将电影中关于国家形象的诉求符号有效串联起来,并以形象地方式在观众头脑中建立国家形象的条件反射,甚至吸引他们来模仿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些大片的故事情节要么支离破碎,要么远离传统生活和现实生活,无端地增加匪夷所思的情感纠葛,爱恨情仇,杀戮,这对于国家形象的构建是起反面作用的。运用现代故事结构演绎历史故事,某种程度表现了当代中国人所思所想,那以戏谑的手法、虚构历史人物,使其演绎国外思维和国外文化的故事结构,则显示了中国电影编剧才能的匮乏。

中国电影只有认真发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符合人性的共同欲望和需求的魅力之处,表现中国人在这个时代中,对于人类共同永恒主题的思考,诸如爱,生存状态等,肯定和欣赏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合理、和谐之处,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好的建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丁伟.发展中国对外立化贸易的历史机遇[N]._,2005922.

[2] 刘继南.大众传播和国际关系[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25.

[3] 孟建.“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扩张和中国影视文化的反弹[J].现代传播,2001(01).

建国大业观后感五十字 第6篇

关键词:《建党伟业》;市场营销;4Ps;商业化

2009年10月1日是_60周年华诞,中影集团适时推出的《建国大业》首次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市场化完美转型。2011年7月是中国_建党90周年的大好时机,中影集团于2011年6月底档期上映的《建党伟业》再次复制了《建国大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并试图探寻出一条可行的商业化道路,以期许中国电影在商业化与艺术化之间能完美结合,并能在国外大片的夹击中找到一条最具中国特色的发展之道。如果说《建国大业》是主旋律电影市场化运作的初探,那么今年的《建党伟业》则是中影集团探索主旋律电影市场化运作试图走向模式化的发展。本文试图以市场营销中的著名4Ps组合理论为分析维度,具体剖析《建党伟业》的商业化运作策略,并为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化进程做简要前瞻。

一、基本概念界定

4Ps理论:杰罗姆・麦卡锡( McCarthy)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一书中第一次将企业的营销要素归结四个基本策略的组合,即著名的“4P's”理论: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由于这四个词的英文字头都是P,再加上策略(strategy),所以简称为“4Ps”。

《建党伟业》:《建党伟业》是中影集团向中国_建党90周年的献礼电影。讲述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以、、_、、_、、_等第一批中国_员为中心,讲述他们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中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影片《建党伟业》是《建国大业》的姐妹篇,由海南广播电视总合中影集团等机构共同拍摄,由中影集团韩三平、黄建新导演,2011年6月15日在全国上映,上映首周票房即过亿。

二、《建党伟业》的产品策略分析

产品(Product):注重开发的功能,要求产品有独特的卖点,把产品的功能诉求放在第一位。《建党伟业》在《建国大业》的基础之上,吸取了其成功的要素,以主旋律故事为电影诉求点,其作为产品的卖点有如下几个策略。

(一)有效的影片定位

作为2011年度大片,更是作为对中国_建党90周年献礼的巨作,《建党伟业》的影片定位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也是最能快速占有市场的选题。电影作为产品进行销售,需要在产出后得到销售回报,作为产品分析,则需要有效的市场定位才能有效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从而产生消费行为,以达到获利目的。市场营销策略认为,要抓住消费者的心,必须了解他们的思考模式,这是进行定位的前提。随着近年来《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主旋律电视剧的兴起,电影方也意识到主旋律不再是观众心目中“上纲上线”的选题,而具有极大的市场价值,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集结号》《南京!南京!》《建国大业》等主旋律题材的电影,通过研究观众的心理取向,符合中国主流价值导向,这类电影往往能叫好又叫座,《建党伟业》乘着《建国大业》的东风,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是产品成功营销的前提。

(二)强大的明星阵容

商业化电影成功的秘诀之一在于明星的市场效应,2009年的《建国大业》中,明星强大的票房号召力是其成功的要素之一,此次《建党伟业》中,170多位的全明星阵容又创造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录。整合明星阵容,增加电影卖点,明星的出现势必是票房的保证。

从之前大片的“主角制明星阵容”到现在主旋律电影的“全明星阵容”,这不得不被认为是一种电影产品的革新,整部电影中不再仅仅是主角由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担当,而是从主角到龙套全部由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出演,并且集结了来自港澳台等多地的明星参演,这种整合形式可谓难得一见。这部全长140分钟的电影中出现了170余位明星,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具性价比的电影”,“平均1分钟不到就能看到一位明星”,“看一位明星的票价约为2角钱”。这种有效的“全明星制”的打造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也使得具有部分“猎奇”心理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三)史诗性电影结构

在参考了赵晖博士在《史诗性电视剧画面叙事的艺术追求》中给出了史诗性电视剧的定义,我们可以触类旁通的认为所谓史诗性影片需要具备的元素有:历史;较为完整的重大的事件,重要的人物,重大作用;悲壮和崇高的美学内涵,浪漫主义的手法;宏大的叙事策略;强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建党伟业》无一不满足上述定义“史诗性电影结构”的各项维度,而观众对于史诗性结构的电影的观影感受是具有强大震撼力和感染力的,因此,史诗性电影也是颇具票房号召力的。故事情节一定程度上尊重历史,复原历史,但是还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娱乐色彩加重,动作、战争、爱情的三大史诗性电影元素的饱满组合使得影片本身更具观赏性。因此,此类电影产品的营销相较于普通电影产品会具有一定的好感度,也会比较容易占有市场。

三、《建党伟业》的价格策略分析

价格(Price):根据不同的市场定位,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产品的定价依据是企业的品牌战略,注重品牌的含金量。与《建党伟业》同期上映的影片主要为《功夫熊猫2》《加勒比海盗4》《B区32号》等国外影片,但是上档均有一段时间,因此,在映的最新影片即为本片,在价格制定上首先具有一定优势。

(一)大片享受的高端定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