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熙凤的总结(合集5篇)

总结 0 30

对王熙凤的总结 第1篇

首先,要有担当重任的信心和勇气,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揽事。当贾珍提出要王熙凤过来主持丧葬时,王夫人担心王熙凤没经过这类事情,怕她料理不起,而王熙凤“素日最喜欢揽事,好卖弄能干”的性格此时表现得十分充分,她主动表示可以接办这个事情。王夫人悄悄地问她:“你可能么?”她果断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不过是进而照管照管。便是我们不知的,问太太就是了。”王夫人见她主意已定,态度坚决,只好依允。王熙凤敢于揽事的胆识是她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机遇和挑战并存的社会环境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交织产生,一些单位或经营者被推上风口浪尖,经受严峻的考验。当发展遇到阻力、事业受到挫折、经营发生不善、面临艰难困苦时,特别需要有胆有识之士果敢地站出来挑起重担,以负责的态度抓好工作,摆脱颓势,改变局面。如果关键时刻避重就轻,不敢负责,要振兴一方事业是不可能的。作为领导者应注重培养部属勇于负责的精神,危难之时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职场上的任何人都应该具有“事业兴旺匹夫有责”的胆气,用人之时当仁不让地施展才华,赢得信誉。

其次,要对实际情况准确地分析判断,并形成清晰的管理思路。王熙凤受命于宁国府危困之时,上任伊始,虽然踌躇满志,却不乱烧“三把火”,而是保持了冷静的头脑。当王夫人问她的打算时,她回答先要“理出一个头绪来”。于是,王熙凤对宁国府的现状作了认真分析:“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件,事无专管,临期推诿;三件,需要用费,_冒领;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能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一番分析,找出了宁国府管理上的弊端。接着,王熙凤对症下药,使得管理走上了正轨。相形之下,如今有的领导上任伊始,就急于“烧三把火”,力图快出政绩,博得喝彩。非但达不到意图,还造成了损失浪费。这方面的“学费”可谓没少交,教训值得吸取。

再次,实现管理目标的关键是落实责任制,做到各尽其责。王熙凤走马上任抓的第二件事,就是对所有的工作人员详细分工,并明确了各自的责任,连灵前上香、添油、挂幔的责任都予以明确,各人所在的位置、工作时间都规定得清清楚楚,还建立了失职损坏东西必须赔偿的制度。王熙凤通过责任制这只无形的“手”,将宁国府人员牢牢地掌控起来,并按照她的要求去干事情,克服了忙乱现象,纠正了拈轻怕重行为,避免了丢失东西。先前那种紊乱无头绪、偷安窃取等弊端得到了克服。今天各行各业抓管理,责任制仍不失为有效的办法,许多单位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而有的单位却虎头蛇尾,甚至半途而废。不妨以王熙凤为鉴,下工夫完善责任制,切不可丢掉这个“法宝”。

对王熙凤的总结 第2篇

王熙凤之我见

王熙凤,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贾琏的妻子,王夫人的内侄女,贾府通称凤姐、琏二奶奶。她长着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的外貌美丽、华贵、俊俏,她的神态狡黠刁钻,她的言行伶牙俐齿、机敏善变。她善于察言观色、机变逢迎、见风使舵。她在贾府的地位很高,精明能干,深得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是贾府的实际施政者,她高踞在荣府几百口人的总理宝座上,有着八面玲珑之威,思维敏捷,口才了得,却又有些心狠手辣、笑里藏刀,是一位有计谋的管家奶奶。最终却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下场。

读罢《红楼梦》我掩卷沉思,曾不止一次为黛玉含恨而死泪雨满面,又曾不止一次因为宝钗不得幸福而感慨不公,但最让我为之心动的却是那位被世人认为刁钻泼辣、放诞无理、心狠手辣的王熙凤。她虽没有黛玉娇滴可爱,也没有宝钗温和宽厚,但我却说她的确是一个世间少有的奇女子。

而论其性格,她却是一个极“辣”的女人。我们初识其辣是在她首次出场,人未见笑先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其放诞无礼与周围人的敛声屏息,恭肃严整形成强烈反差。也难怪初到贾府的黛玉会纳罕,而贾母戏谑的称之为“凤辣子”更是恰当不过的。再有王熙凤对黛玉的盛赞:“天下竟有这样标志的人物,我今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样的这话说得巧妙绝伦,既赞美了林黛玉,取悦了贾母,也暗中夸奖了在场的迎春、探春和惜春。这是她“辣”的体现,也是她绝佳口才的展现,所以说后来她能把说书的`唬的瞠目结舌,道:“奶奶好刚口,奶奶若做我们这行,我们也就没饭吃了!”冷子兴也说“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不过!” 也是不无道理的。 而王熙凤的一哭一笑也皆有来由,哭是因为她想到贾母见到外孙女必定会引起失女之痛,所以这哭是为贾母而哭,而当他听到贾母说到“我才好了,你到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她忙转悲为喜,情绪变化之快无人能及。而从她回话王夫人,笑答贾母等情节,更生动地显现出其善于逢迎,精于察言观色,八面玲珑之特性。 至于其后,则更有“毒设相思局”, “弄权铁槛寺 ”,“弄小巧用借剑杀人”等,活脱脱将一个“凤辣子”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王熙凤之辣,却不似寻常的泼妇悍女。

她辣,却辣得脱俗,辣得让人有的不是打心眼里的厌恶,而是深深的铭记和久久的回味,就像一杯哭咖啡,苦涩中透着那种浓浓的香韵,这正是 “恨凤姐,气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然而仔细想来,却不得不说,王熙凤之“辣”,是不得已而为之。在这个深宅大院之中,贾母高高在上,无人能及;王夫人妻以夫荣,又母以子贵,地位非凡而牢固;邢夫人虽无甚地位,然终是贾母长媳,亦不可小视;李纨为贾政那个出色的长子之妻,以其贞节在贾府倍受尊重,又有子。而王熙凤呢,她有的是什么?公公不务正业,婆婆愚蠢无能,丈夫荒唐奢淫,又无子嗣;而于她自己,又不若看似贤淑端方的秦可卿般善用其色,她恪守妇道,自尊自重。要巩固自己在贾府的地位,只能靠自身的努力,只能凭其“辣”。 而当她不再“辣”时,她也就不再受人重视了,有的只是为尊者的误解与责难,他人的白眼与讽刺。心中万般委屈悲愤,却无处诉说,不得宣泄,更不得夫婿体谅。一个女人,一生却不得丈夫真心以待,情何以堪。其临死的凄惨之况令人不禁潸然泪下。 也许我们更应该为这个“辣女人”洒上一把同情的泪水吧。

可论其才智,她竟是一个极“能”的女人。 她有着不同于与她同时代文弱女子的独特个性,她精明能干,把一个大家庭操持得井井有条。也许她腹内空空,既吟不成诗,也做不得对,既不及宝钗的停机之德,更不及黛玉的咏絮之才,可她正像第二回冷子兴所云“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的确,在整个红楼梦中没有一个男人能超过王熙凤的才干及处事的魄力。王熙凤自信、刚强、作风男派,堪比男人。她出身于“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自幼假充男儿教养”。这样的家庭背景,在她女儿身上铸就了男儿的性格——自信、大胆、刚毅,这是大观园中其它的裙钗也远不及的。且看第十三回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一事,在宁国府理事,王熙凤又只是“挂职”,权力可不是那么好集中的。但她却理得有头有绪,针对宁国府五大“疑难杂症”(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她可是能一一对症下“药”。 首先是分班管事,职责分明;其次精细考核,不容混冒;第三赏罚严明,树立威信。于是头绪清楚,成绩立见:“宁府中人才知凤姐利害,自此各人兢兢业业,不敢偷安”。一个身处封建世家的女子,竟能担起持家重任,并且干起事来能得心应手,怪不得秦可卿早就给了王熙凤定论:“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也怪不得当今许多“红迷”纷纷称赞王熙凤是个卓越的领导!这样八面玲珑叱咤风云也绝非一般男子所及!所以,王熙凤----这位绝世佳人,这朵红楼奇葩, 遗世而立,撼人心魄啊!

重读《红楼梦》不觉被王熙凤深深地感动,遂成此文。

对王熙凤的总结 第3篇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红楼梦》偏爱者都会觉得凤姐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以,凤姐是一个让人们又恨又爱的丫头,在许多评论中,有一条这样的评语最受人好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是的,王熙凤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贾母面前她是一个能干嘴甜的丫头。在《黛玉初进荣国府》中就充分地体现出她的这一性格特点。话说黛玉到了荣国府,与众人一一拜见后,经贾母介绍,认识了王熙凤,知道她在贾府权势很高。还不及多想,凤姐就拉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回说了一番赞美黛玉的话后,又哀怨姑妈的逝世,最后又拉着黛玉问长问短,把贾母哄得团团转。

人无完人,凤姐也有许多缺点,但他最致命的缺点还是她爱做缺德事儿。

在“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

对于王熙凤的做法,许多人都有强烈的反应,因此,无论是红楼人物还是红楼读者都会在背后辱骂她,但是,我认为她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杀害与自己作对的人。这一切都来源于什么?都源于她的自尊心!身为管家,又深受贾母的喜爱,这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所以,她十分钟爱这个职位,为了这个职位,她能做任何疯狂的事!

在《红楼梦》中,凤姐的结局非常悲惨,这是她一生所作的孽而导致的,但只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无法改变的。

对王熙凤的总结 第4篇

春寒料峭的上海,国光剧团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了主题为“双面魏海敏”的两台大戏:《金锁记》和《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不同于《金锁记》是为魏海敏量身打造,《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编创于上世纪80年代,由“红楼作手”陈西汀亲自操刀,1983年上海京剧院童芷苓在香港演出此剧,一炮而红,这部戏是童芷苓艺术生涯后期的代表剧目。自童芷苓之后,童小苓等荀派名家也在舞台上呈现过该剧。作为“传统”新编戏,《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经过长期的舞台打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特别是童芷苓的经典演绎为后世树立了表演此剧的圭臬。魏海敏在2003年首演此剧,此次她于东艺重新搬演,在继承前辈规范和演出自我风格上都颇有可圈点之处。

首先,在舞台布景方面,国光剧团的这一版《王熙凤大闹宁国府》仍然延续了童版的话剧写实风格,突破了京剧传统的“一桌二椅”模式。不论是贾琏和尤二姐的私寓,还是王熙凤的内宅,都使用了明清风格家具,包括花瓶等装饰物,也完全是实景表现。在这种限定好的舞台环境下,戏曲表演本身的“景带在演员身上”原则被打破了,故而演员在其中的表演也不能不做出一些改变。童芷苓当年的演绎巧妙地化用了话剧的表演手法,与戏曲手眼身法步的基本功运用相结合,使这一部新编京剧仍然是“戏”而不是“剧”。魏海敏的此次演出对“童韵”的这一特点做到了完美的再现。

眼神的灵动是童芷苓表演艺术中的一大特色,尤其是在塑造王熙凤“明里一把火,暗里一把刀”的特殊人物性格时,更是突出地表演了她眼神运用的独特之处。在演绎王熙凤的过程中,童芷苓喜欢用“斜视”的眼神,这本来是戏曲表现中眼神运用的忌讳,但在这一出戏中,这种运用方式可称为“以病为艺”,既凸显了王熙凤作为掌家少奶奶睨一切的傲慢和威严,又鲜活地刻画了她心口不一、两面三刀的做派。魏海敏将童芷苓的这一舞台表演特点充分地吸收在了自己的演出中。

王熙凤在全剧第二场首次登场亮相,前一场贾琏与尤二姐对凤姐得知他们成婚事实的惧怕心理,以及来旺听到王熙凤传他问话时的紧张情态,已经对这位主人公威严泼辣的性格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渲染。然而,在第二场中,魏海敏扮王熙凤登场之后并没有直冲来旺开始发作,而是站定在舞台中央,先斜眼看了一眼平儿,再顺着平儿手指的方向看向来旺――这一看也不是立即怒目相视,而是先向来旺所在的方向走了两步,随着身体的移动,头和眼睛慢慢跟了过去,直至走到来旺面前时,王熙凤的眼神正好在他身上看定,再由下往上一逡巡,逼视得来旺不敢抬头,忙不迭打躬作揖――这两看,魏海敏在舞台上演出时头部几乎没有明显的动作,而是主要用眼睛的转动来完成。此处的“斜视”,一方面鲜明地交代了王熙P世家大族出身的“贵气”,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她长期掌家形成的不怒自威的气场,奠定了这个人物在本剧中的性格基调。

又比如,在王熙凤赚骗尤二姐入大观园一段表演中,王、尤二人见面坐定,按照京剧表演一般的程式,二人对桌讲话时应转身看着对方。而此时魏海敏念开头两句念白时并没有正眼看尤二姐,而是在念白的过程中用斜眼扫一下即带过。在这里,“斜视”的眼神运用意在表现王熙凤在花言巧语诱骗尤二姐时偷偷观察她是否相信自己所说的微妙心理,相当传神地刻画出了王熙凤性格中“脸上堆笑,脚下使绊子”的“双面”特征,可谓用得其所。

魏海敏演绎的王熙凤,不仅有对前辈艺术家宝贵舞台经验的继承,更有着自身在十数年舞台实践打磨中的发展和创造。鉴于王熙凤这个人物性格的泼辣和干脆,以及整体以实景为主的舞台环境,相对于童芷苓的演绎,魏海敏在搬演中减少了水袖的运用。例如,第二场王熙凤质问来旺贾琏偷娶细节的开端,王熙凤问来旺:“二爷整天整夜的不回家,你还能闲得住吗?”这一句念白的表演中,童芷苓与魏海敏都有“两指”,第一指是在念“不回家”时指向身体前方,第二指是指向来旺。童芷苓在此处的手部动作仍然不脱京剧青衣手不出袖的规范,第一指是以袖盖手一个小翻腕指外,第二指则是右手托左袖,左手于袖内对来旺做摊手;而魏海敏此处则借鉴了荀派花旦的指法,她在念“不回家”时用较快的速度起右手,手心向上指外,而念下半句的“你”时慢慢收回右手横放于胸前,继而伴随着“闲得住吗”的厉声喝问,同样用右手快速点指向来旺。另外,在第六场,魏海敏没有像童芷苓一样穿带水袖的戏衣,而是改为穿着无水袖的长袄,持手帕。这种穿戴上的改变使得王熙凤的人物形象与故事背景,和整体舞台环境更为契合了。同时,因为不带水袖,故而魏海敏在此处为王熙凤的表演设计了更多明显的手部动作。例如,在唱“小若把那孽种生了”一句时,魏海敏没有用青衣惯常的双手莲花指小云手指内,而是再次化用荀派花旦的指法,单手胸前绕圈、提手腕指出――这种身段指法上借鉴荀派、唱腔仍以梅风梅韵为主的表演,生动立体地刻画出了王熙凤身上贵族的华贵端严和争风吃醋的“小家子气”对立统一的“双面”性,使得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一下子活泼泼地立在舞台上了。

不过,所谓青骢俊骑,小疵难免,魏海敏对王熙凤的演绎虽然已臻化境,但是与童芷苓相比,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缺憾是对于念白的运用尚有待打磨。童芷苓舞台表演的一大优长即在于她的念白博采众长,以荀派的娇俏爽利为基础,融合了梅派的沉稳大气和王派对京白的改造,将剧中王熙凤的一口京片子念得抑扬顿挫,软硬气口分明。更为难得的是,在此基础上,童芷苓结合自己曾经参演电影、话剧的艺术经验,在念白时善于巧妙结合大小嗓的运用,并通过对节奏的掌握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例如,在第六场,秋桐初进家门,此时王熙凤刚刚被贾琏对尤二姐的爱重之心打击,内心充满了绝望和愤恨之情,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面对秋桐时是怀着气愤又无奈的心情,还有一丝千头万绪缠身的疲惫之感。这里王熙凤安顿秋桐的一小段念白既要一以贯之地体现出她掌家主妇的威严,又要把上述复杂的情绪都包含在其中,还要附带有一点儿对婢女出身的秋桐的轻视。而且,这一段念白是王熙凤坐在椅子上完成的,并无太多的身段动作可以与之配合,因此,对于节奏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童芷苓在此处表演堪称“神品”,最为突出的特色在于舞台化节奏与生活化节奏的融合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念白中虚词的使用方面。譬如,在王熙凤问明秋桐的身份之后,童芷苓从嗓子眼里发出了若有若无的冷笑,继而用低音一字一顿地念出“真不巧啊”,后面告诉秋桐二爷眼下没心思纳妾,“这些日子没空办你的事了”,又让秋桐“一个人住下来再说吧”。从这几句念白中可以看出,童芷苓很注意在舞台表演的话白语句中加入生活化的虚词,如“啊”、“了”、“住下来”的“来”等,并且,她在念这些词语时都恰当地运用了轻声,使得这一段舞台表演的整体效果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而魏海敏在此处的处理则去掉了上述几个语气助词,虽然于达意无碍,但是在表现王熙凤懒怠搭理秋桐的情感效果方面不能不说有所减弱了。

另外,戏曲舞台表演向来有“一棵菜”的说法,主角的光彩照人自不必说,配戏的次要角色也须得具有相当功力,方能使整台戏达到最佳演出效果。这对于《王熙凤大闹宁国府》这样的全本戏而言更为重要。遗憾的是,在这一场演出中,一些与魏海敏搭戏的对手演员似乎在表演方面还略显薄弱。特别是第六场中秋桐的扮演者,不知是出于理解剧情的差异使然,还是表演路数的不同,这一版秋桐更多地演出了“痞气”,特别是拉着平儿下场一节,更有了彩旦的味道――窃以为,不论是《红楼梦》的原著,还是陈西汀的剧本中,秋桐在到贾琏身边之前是贾赦跟前伺候的大丫鬟,如同鸳鸯之于贾母,袭人之于宝玉一样,虽然性格中有无赖庸俗的成分,但是这个人物的“泼辣”仍是平民女儿式的狡黠和自作聪明,特别是在行为做派上,必然不脱女儿气的娇媚和机灵,在表演时仍然应该恪守花旦家门,与“丑”区别开来。

对王熙凤的总结 第5篇

关键词:映衬 陪衬 反衬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其中的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重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当然已有全面的分析。而对其中“三春”一一迎春、探春、惜春的作用,却少有探讨。从全篇来看,“三春”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一.为林黛玉作映衬与比较。《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自然是重要人物,贾氏三姐作用之一就是映衬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为什么会投亲寄居贾府?就是因为她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女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下,方来贾府“依靠外祖母及舅氏三姐妹”因此可以说,形貌俊美,性情淑静的贾氏三姐妹的出场,虽然“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也正是为黛玉进贾府原委作了铺垫与说明。其次,描绘“三春”的美貌与表现林黛玉的美貌作了比较。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番夸赞之辞,是突现林黛玉之美的。但是,如果没有前文的对“三春”美貌的描写,王熙凤的这番话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也会感到突兀了。由此可见,对只见其形的“三春”美貌的描写,作为林黛玉美貌的比较之笔,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为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作铺垫。林黛玉进贾府的基本心态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心态,固然是其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但我们从另一角度再深究一下,这又何尝不是伦理道德,特别是大家闺秀之道的教化所造成的?而在恪守闺秀之道方面,“三春”便是典范的了。我们看文中“用餐”一段的描写,便看明白:“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在此,林黛玉和“三春”的矜持谦恭是何其相似!仔细揣摩,贾氏三姐妹这一群体形象,用来映衬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是颇有深义的。

相关推荐: